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附子理中丸治疗顽咳的体会

附子理中丸治疗顽咳的体会:

http://wenku.baidu.com/view/4185d0d276eeaeaad1f3307c.html

为什么吃附桂理中丸可以治疗咳嗽??

性别:男 年龄:30-40

一个月之前因感冒发烧,还有喉咙痛前往医院看医生。后经过脉注射克林霉素一个星期及服用双黄莲口服等,发烧退了,喉咙发炎消退。但发展为晚上咳嗽厉害,但是白天咳嗽症状几乎没有,吃什么药都没有疗效,时间差不多一个月。后听人介绍服食附桂理中丸,大约两天晚上咳嗽症状消失。晚上没有咳嗽,变成白天咳嗽并有痰后,停用附桂理中丸,服食清肺热的化痰止咳药。最后咳嗽完全好了。因为附桂理中丸的使用说明并没有说可以治疗咳嗽,但是为什么它又可以治疗咳嗽呢?十分费解??

患者朋友你好,从你的描述的这症状来看这可能是当时存在中寒的原因,吃这桂附理中丸就可温中散寒

Tags: 附子理中丸治咳嗽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263

从脾胃角度辨证医治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溃疡病中最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中医称“口疳、口疮”。其病因病机古医籍中有较详细论述,如《医宗金鉴》“大人口破分虚实,静红为实淡红虚”。《太平圣惠方》“凡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有热,乘于心脾,故令口舌生疮也”。《寿世保元》“口疮连年不愈,服凉药不效,此虚火也”。因而虽是口腔溃疡,但与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中只有据证辨析,选方用药得当,方可疗效显著。

    脾气虚弱:证见唇内舌面发生数个1~3毫米溃疡面,色白,表面凹陷,边缘淡红,疼痛,进食时尤甚。肢体倦怠,气短懒言,纳少腹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辨属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唇舌失养所致溃疡。治宜补脾益气,佐以敛口。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20~30克,山药15克,莲子10克,升麻9克,白芨12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湿热:证见舌面或上下唇内出现数个2~3毫米溃疡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上附灰白色薄膜,周围呈红色,灼痛较甚。体倦身重,脘腹痞闷,口腻乏味,纳食不香,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属脾胃湿热内蕴,熏于口腔所发溃疡。治宜健脾胃清湿热。处方: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栀子10克,黄连10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15克,佩兰10克,厚朴6克,滑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胃热:证见唇内、舌面及颊黏膜发生数个约高粱粒大小溃疡面,上附白色薄膜,周围有充血红晕,并具热痛感。胃脘灼热,口臭口渴喜冷饮,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辨属胃火炽盛,循经熏灼唇颊黏膜所发。治宜清胃泻热。处方:生地30克,石膏12克,知母12克,黄连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大黄10~15克,竹叶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查看更多...

Tags: 口腔溃疡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604

中医治内外湿的临床实例解析1例

湖南中医学院教授 熊继柏

患者,女,50岁。1986年5月就诊。
患者自诉:1970年间,其家庭生活条件艰苦,饮食生冷饥饱无节,遂患泄泻兼腹痛的病证,持续发作达半年之久,经多方治疗始愈。但不久后或遇天气骤变,或饮食过饱,或食辛辣之物,或进生冷及油腻之品,则必触发,发则大便泄泻,腹中胀痛。延医用药,多为黄连素、氯霉素之类,服后痛泄即可控止。然仅过旬日又发,如此数年,其发作愈加频繁,每月约发3~4次,春夏秋冬几乎无有间断,不得不经常自备黄连素、香连丸等随身携带服用。并先后5次住院治疗,其间也曾多次请中医治疗,亦未获显效。今年入夏以来,症状明显加重,大便泄泻,每日轻则3~4次,重则7~8次,自觉大腹胀满,隐隐作痛,每于食后胀痛明显,欲其转矢气而胀痛才得以松缓,并且泻而不爽,所下稀便稠粘,每便之后都要刷洗厕池,其粪始去。曾去医院做过数次大便检验,均未发现痢疾杆菌。患者饮食日见减少,精神日见衰弱, 口中时苦时腻,脘腹时觉痞满,嗳气、矢气常作。
视患者,其大腹较为胀满,按之觉痛,形体颇瘦,舌红苔垢腻而黄滑,脉滑。

 
据脉症分析:病属湿热挟积滞的泄泻腹痛证,治必清其湿热,去其积滞,方可止其泻,除其痛,乃拟木香导滞丸加厚朴,做汤剂服之。
处方:广木香6g,槟榔10g,大黄6g,
枳实(麸炒)15g,神曲15g,茯苓10g,白术(炒)10g,泽泻6g,黄连5g,黄芩6g,厚朴10g。嘱服5剂。

次诊:患者自诉服药后便泻爽快,次数减少,每日2-3次,腹中胀痛明显减轻。察其舌腻苔亦已减退,其脉仍滑。药已对证,施以原法原方,再进5剂。

三诊:泄泻基本控制,大便时溏,腹中已不觉胀痛,饮食增进,舌苔转为薄腻,脉滑。取效明显可望根治,拟原方做丸剂,缓缓服之。
处方:广木香30g,槟榔60g,枳实60g,大黄30g,茯苓60g,泽泻30g,厚朴60g,白术60g,黄芩40g,黄连30g,神曲60g。合碾细末,和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20-30丸,早晚用开水送服。约服月余,其泄泻腹痛基本痊愈。

四诊:时过半年,病人复来求诊,谓泄泻腹痛之病并未复发,但逢饮食稍多之后,便觉腹中微微胀闷不舒,大便或时而溏泻1-2次。视其舌红苔薄腻,脉缓。此乃脾气尚虚,滞犹未尽之征,改拟岳氏加减资生丸,仍制丸剂服之。
处方:党参50g,炒白术50g,茯苓50g,甘草20g,砂仁30g,陈皮30g,桔梗30g,扁豆50g,怀山药50g,莲子肉30g,薏苡仁50g,芡实50g,炒麦芽50g,神曲50g,炒山楂50g,鸡内金50g,白豆蔻30g,藿香30g,黄连20go

又过半年,患者约见,谢曰,"病已痊愈,未见复发"。数年后余复追访,言其病确未再发。其人精神饱满,饮食正常,大便正常。10余年的痼疾得以根治。

====医生甲 此病属久泻,老师为何不考虑它是虚证,却断定它是实证?

====老师 "暴泻多实,久泻多虚",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若患者素体不足,虽非久泻,亦可为虚证;或暴泻过度,造成津脱阳衰,更为虚证。又若久泻患者,虽则体质已虚,但却感受邪气,伤于饮食,邪留不去,则为实证;或虽久泻,而腹中宿有积滞未去,亦为实证。因此泄泻不论新久,皆有虚实之辨,绝不可一概而论。
泄泻而兼腹痛,其病位显然在肠胃,《内经》指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以肠胃言,则主司食物的传导乃致糟粕的传泄。如果传导失职,不通则病,故凡肠胃间病,诸如呕吐、泄泻、腹痛等疾,即使病程颇久,亦不可忽视实证。奉患者泄泻已达10余年,无疑正气亏虚,故尔形瘦体倦。然其症见腹中胀痛,按之不舒,反欲矢气得缓,且大便泄而不爽,挟带粘液,这些都是实象。尤其是舌苔垢腻而黄滑,更表明腹中定有湿热、积滞。《医门棒喝》所谓"凡苔垢黄滑者,湿热也"。又泄泻脉滑,亦属实象,朱丹溪曾谓,"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安"。由于患者表现了这些实证特点,所以尽管他是久泻,也要断定为实证。

====医生乙 久泻病证,每多缠绵反复而不易治愈,请老师谈谈其辨证要点。

====老师 辨治久泻,最要紧的有两点:
第一,要审察虚实。
----一般而言,虚证中常见的有脾虚证、肾虚证及肝郁脾虚证。
1、脾虚证表现大便溏泻,迁延反复,所下食物不化,伴食少体倦,食后脘腹满闷不舒,稍食油腻或稍事劳累则泄泻加重,面黄,舌淡,脉细。治当健脾益气,可用参苓白术散之类(处方略)。

2、肾虚证表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而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固涩,用四神丸之类(处方略)。
肝郁脾虚证表现泄泻而脘胁或胁腹部胀痛,暧气矢气,其泄每随情志郁怒而加重,苔薄,脉弦。治宜抑肝扶脾,用痛泻要方之类(处方略)。

----久泻中的实证,常见的有湿邪停滞证和宿积不化证。湿邪停滞证又有湿热、寒湿之分:
1、湿热证表现泄下物稠粘如酱、或挟粘液,腹中痞满,小便黄,舌苔黄腻,治以王氏连朴饮之类(处方略)。
2、寒湿证表现泄下物清稀,腹部冷痛,小便清,舌苔白滑厚腻,治以胃苓汤之类。
3、宿积不化证具有泄泻反复迁延,每与饮食相关,腹中胀痛不休,泻下物多腐臭之气,舌苔垢腻,脉滑有力等特点,治宜消积导滞,可用枳实导滞汤合保和丸之类(处方略)。

第二,要注意兼挟证。
临床所见,凡久泻不愈者,多为兼挟证。如脾虚挟湿证,脾虚挟滞证,脾虚气陷证,脾肾两虚证,湿热兼积滞证等,而此类证侯较之单纯的虚证、实证则尤为多见。
1、脾虚挟湿证:表现大便溏泻,反复不愈,腹胀,食不化,四肢倦怠,舌苔白腻等特点,治宜健脾祛湿,可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淮山药、苡米之类(处方略)。

2、脾虚挟滞证:表现便泻时发时止,极易为饮食不节所触发,脘腹胀闷不舒,四肢倦怠,食欲不佳,泄泻时挟有不消化食物,常觉暧腐吞酸以及舌苔腻等特点,治宜健脾化积,可用岳美中加减资生丸之类(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米、莲子、芡实、陈皮、甘草、炒麦芽、神曲、山楂、白蔻、藿香、砂仁、桔梗、扁豆、黄连)。
3、脾虚气陷证:表现大便溏泻,遇劳则甚,食欲不振,一身酸困乏力,甚则肛门坠胀,舌淡,脉虚缓等特点,治宜升阳健脾,可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陈皮、法夏、茯苓、甘草、黄连、泽泻、防风、葛根、柴胡、薄荷)。

4、脾肾两虚证:久泻不止,反复发作,常见完谷不化,每于五更时脐腹作痛,肠鸣泄泻,伴食少体倦,腹中冷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特点,治宜温补脾肾,可用理中汤合四神丸之类(处方略)。

5、湿热兼积滞证:表现泄泻兼腹痛腹胀,腹部按之不舒,泻而不爽,并挟粘液,舌苔黄厚腻,脉滑等特点,治宜清湿热、导积滞,可用木香导滞丸之类(本病例即属此类)。

总之,治疗久泻,必须注意其兼证特点,辨别虚实,分清主次。《谦斋医学讲稿》中说过一段话,"腹泻的原因不一,从本质分析不外二类:虚证属于内伤,浅者在脾,深者及肾;实证属于病邪,以湿为主,结合寒邪和热邪以及食滞等。根据病因病机,分别使用化湿、分利、疏散、泄热、消导、调气等多系泻法;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多系补法。泻法中可以兼用补法,补法中也能兼用泻法,同时与其他治法互相结合,均须分清主次"。此话很有道理。

此外,久泻之病,还须注意饮食宜忌。若饮食不节,生冷无忌,即使方药对证,亦难奏良效。《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这一原则,对于久泻尤为重要。

====医生丙 木香导滞丸属缓下之剂,临床用治泄泻,应掌握什么原则?
====老师 木香导滞丸功在消导积滞,清利湿热。 《松崖医经》谓,"木香导滞丸,......用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消化,痞满闷乱不安者"。《医方集解》又谓,"木香导滞丸,......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饮食伤滞,作痛作积,非有以推荡之,积滞不尽,病终不除。故以大黄、枳实攻下之,而痛泻反止,经所谓通因通用也。伤由湿热,黄芩黄连佐之以清热;茯苓泽泻佐之以利湿。积由酒食,神曲蒸窨之物,化食解酒,因其同类,温而消之。芩连大黄,苦寒太甚,恐其伤胃,故又以白术之甘温,补土而固中也"。由是可见,木香导滞丸用治泄泻,法在通利去邪,因势利导,故其泄泻不论久暂,一定具有湿热、积滞的证侯特点,一定属于实证。

要知湿热挟滞胶着肠道,并非一次性攻下就可以使邪气尽去,故诸承气汤皆非所宜。当以缓缓荡涤之法,持续服药,以俟邪去而正安,方可图其根治。《金匮翼》云,"久泻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泻一日不愈,必先逐去陈积而复补之,庶几获益"。

查看更多...

Tags: 中医治内外湿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445

A股黄金股及稀有矿产

小盘黄金股

002155 辰州矿业 总股本 7.0036亿 2012.10.17 

002237 恒帮股份 总股本1.916亿  4.5520亿股 2012.10.17

-----------------------------------------------

查看更多...

Tags: 黄金股

分类:财经精选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632

这三种药都作用于中焦脾胃,如你所说,对脾胃虚寒有所裨益,但是,三者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归脾丸的功效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脾虚运化不及,以致血虚不能养心所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面色少华、气短乏九,常见舌淡薄,苔薄,脉细弱。从方药组成上就可以看出,本方用了补气药(白术、黄芪、人参),含四君子汤的成分,并用了安神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养血药(龙眼肉、当归)。
                       
补中益气丸的功效是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表现为乏力气短,食少腹胀,脏器下陷,特殊用法用于气虚发热!本方所用药以补气为主,佐以陈皮行气。
                       
理中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呕吐,畏寒肢冷等。其用药以补气药加温中的干姜,专于治疗中焦虚寒证
                       
综上所述,真正对中焦虚寒作用最大的是理中丸,其次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对脾胃虚寒没有太大疗效,临床上不可能有人用它治疗中焦虚寒证!补中益气侧重的是补气升阳,而非温中散寒,所以,若用于脾胃虚寒,疗效肯定是不行的。


参苓白术丸是健脾补肾利湿止泄,一般用于脾虚有湿的慢性腹泻。

 补中益气丸是用于中气下陷之症,用于中气不足而致的乏力短气,内脏下垂等,也可用于中气不足的慢性腹泻。
                         
附子理中丸是用于中焦脾胃虚寒之症,症状腹冷腹痛,下利完谷不化,恶寒(怕冷)不发热等症。三药相比附子理中丸药性最温热,非虚寒之症不可用。补中益气丸药性温和,但实症不可用,用之会腹胀等。参苓白术丸药性最平和,一般慢性腹泻不是很来重的可以试用。

Tags: 归脾丸 补中益气丸 附子理中丸 参苓白术丸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5866
理中汤
【组成】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克。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纳化失常所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腹泻、浮肿,舌胖苔白滑,脉沉迟等症。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病以及胃肠痉挛性疼痛等而具有脾胃虚寒之证者。

附子理中汤,就是在上四味里再加3-9克熟附子。

理中汤有补气健脾之能,但主要方法是,取干姜之热,以直接温脾之寒凉为开解。
附子理中,是增加了附子,以加强温热之功。一方面增加直接温脾之功,另一方面,有些提相火之能,以期功效更宏。

我增提出来,以辣椒代干姜组方,而去掉甘草,拟成党参、白术、辣椒三味为方的“新理中汤”。以期和网友共同商量,但无一人回答。我的意思是,干姜守而不走,无走窜之功。而辣椒温热之功强于干姜,且作用于气分,能走窜。对于,脾在气分的寒凉当有更对证的效果。
只是,那样作来,可能味道不好吧。呵呵


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煨肉豆蔻60克,吴茱萸30克,生姜120克,大枣50枚,制丸。每服6~9克,每日1~2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证见久泻或五更泄泻、食少乏力、腹痛肢冷,舌淡,脉沉迟无力者。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腹泻而见有脾肾虚寒之证者。

四神丸温脾之道,主要用补骨脂提相火以温脾寒。而其他品药,皆为佐助。
它与理中汤,思路不同。呵呵。但提相火,要有好的肾充基础。肾不充而提相火,有阳强耗肾阴之嫌。呵呵。
所以,建议健健每每先补肾而后,用些方。呵呵



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功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用于脾肺气虚,湿痰不化之食少乏力、便溏或泻,或咳嗽痰多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肠炎久泻,结核病之身疲乏力、痰多食少以及慢性肾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此方有补气健脾,和胃渗湿,却没有温脾之品。用主于合适于脾弱脾滞而无寒凉证者。呵呵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

【功用】益气升阳:用于脾虚气弱重症,如身倦自汗,及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小便频急(如慢性泌尿系感染);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证。也用于低血压头痛眩晕、或气虚嗜睡、气虚发热等证。

此方升麻可提升中气,黄芪补气力强。主要对证中气陷而的诸证。也不含温脾之品药。

Tags: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四神丸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丸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753

从肺脾两亏治上吐下泻

世人一见吐泻之症,便大投治脾之剂,多不见效,不知,上吐下泻乃是肺脾两亏所致。肺气弱,则清肃之令不行,焉有不上吐下泻之理?方用:麦冬、茯苓、车前子、甘草、柴胡、神曲、薏米仁、白芥子、附子、肉桂、人参;因八方四气不同,南北厚薄不一,加之人之禀气各异、此方可因时、因地、因人加减,自有神效。
    此方妙在附子、肉桂可直补命门之火,相火旺,则君火自强,心火强,则自能生脾胃之土,试问,土壮焉有不生肺金之理?况且方中人参、麦冬、等药又是肺脾兼治之剂,吐泻之症焉有不止之理?故,一剂即愈,不必再剂。

Tags: 肺脾两亏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558

身体祛湿专家教你煲汤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湿”?如果你感到头晕、懒言、困倦乏力嗜睡、没有口等不适———其中部分症状与我们常说的“春澼”较接近,这说明你很有可能体内惹湿了。在这种情况下,用些有祛湿功效的汤水就没错了。

  从诱因看,湿还分“外湿”和“内湿”。从广州市中医院近日门诊统计,就诊的患者中,内湿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是由于许多市民不分体质,用凉过多导致的。外湿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天气潮湿,湿邪入侵体内导致的,许多人起初可能是外湿,为了祛湿而用了过多的凉,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伤了,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外湿就变成了内湿。除了前面讲的“春澼”症状外,分辨内湿和外湿还可以观察头内湿,苔淡嫩,边有齿痕而外湿,红,没有齿印。

  知道了自己属于内湿,在喝祛湿汤的同时,一定要暂时停,少吃生冷、冰冻的东西,以防治加重脾虚脾虚又会加重内湿,形成恶性循环。内湿的人可选用淮山、苡仁、扁豆、玉米等既有祛湿又有健功效的材料煲汤。

  分清寒热祛湿可更对症

  于天启主任提醒,在祛湿汤前,还要分清湿的性质是“寒湿”还是“湿热”,对症用料效果才更好。如何进自我判断呢?寒湿的人苔白、腻、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到冷,喝热水会感到更舒服。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了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腻,口干苦,大便烂、不爽,小便黄。

查看更多...

Tags: 内湿 外湿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482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