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意义 

发表时间:2011-05-29 发表者:孙西庆 (访问人次:6)
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有助有约,严谨啮合。其中佐药义奥难精,理深难明,用之得失系于全局。本文试就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意义做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祈赐教。

1         君、臣、佐、使源流和发展

君、臣、佐、使有二说,一则载于《内经》,意示方剂的配伍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指明了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者为君,帮助君药起辅助治疗作用者为臣,应和臣药起治疗作用者为使。二则见于《神农本草经》,用君、臣、佐、使区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与《内经》所论方剂配伍原则的涵义不同。后世医家所言君、臣、佐、使多宗《内经》之意,即方剂的配伍原则。除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外,《内经》进一步阐明了用药法规,“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五”,“君一臣三佐九”,使遣药组方循之有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孙西庆

嗣《内经》提出君、臣、佐、使制方理论,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完善,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界定君、臣、佐、使,有根据方中药量大小区分君、臣、佐、使,君药是方剂的主体,其用量在方中相对较大,而臣、佐、使依次递减;有根据方中药力大小区分君、臣、佐、使,由于临床治疗的需要,方剂的组成一般要求君药的药力较强,臣、佐、使药相对较弱;有根据方剂命名的药物区分君、臣、佐、使,历代方剂,大凡以其药物命名者,一般多为方中的君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或以君臣佐使顺序排列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等。但由于药物在功效特点、作用强弱、质地轻重、治疗需要、剂量、剂型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单纯根据药量大小、或药力大小、或组成药物区分君、臣、佐、使,虽有利也有弊。另一方面,随着方药治病经验的逐渐丰富,方剂数目日见繁多,由最初《内经》13方,《伤寒杂病论》314首,到明代《普济方》已载61739首,出现了许多名方。唐以前方书有方无解,制方者多,注方者少,制方理论不知端的。宋后,制方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宋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明有吴鹤皋《医方考》,清有汪纫庵《医方集解》,吴仪洛《成方切用》。各医家均逐方解释制方原意,对每方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作了详细的阐明,从而使制方理论逐渐成熟。

2         目前对佐药的认识

佐药的涵义深玄而广泛,用法复杂多变,用理富寓医理,在方剂的配伍上占有重要地位,常关系到方剂的全局。根据病程的长短、病证的虚实、药力的强弱、药味的多寡等不同,佐药的选用亦应对变化。对于一首配伍严谨、效用明显的方剂来讲,佐药的选用是关键之一。假如辨证正确,君臣药选择得体,而佐药使用不当或忽略了佐药的使用,临床疗效恐难周全。因此,探讨和强调佐药的配伍规律堪当必要。现今对佐药的认识有佐助、佐制、反佐三个方面。

2.1        佐助  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治疗兼证、次要证候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散风寒以助麻黄、桂枝解表。又如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方剂,如主症之外兼有虚烦症状,则加竹叶、粳米为佐;兼有痰多症状,则加栝楼、贝母为佐,协助解除兼证。

2.2        佐制  用于方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如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皆剧毒之品,每多伤正,故伍以大枣益气护胃,制约诸药峻烈之性。

2.3        反佐  用于因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甚者从之”的配伍原则。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于大剂回阳救逆药中加入苦寒的猪胆汁,从阴寒之性引阳药内入,使其不加格拒,达到治疗目的。

3         佐药内涵的几点新认识

根据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思想和临床体会,我们认为佐药之内涵除上述佐助、佐制和反佐外,还应有佐平、佐防以及佐护三方面的意义。

3.1  佐平  即平和药性、药味和药用。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性味和作用,中药正是利用不同的性味和作用来补偏救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平衡阴阳,恢复生理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药物的这些偏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人体的正气也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对药物的偏性予以平和理所当然,使其既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又能平抑药物的偏性,免生它患,以期祛邪而不伤正,邪祛正安。

《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用药法度论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本段论述了用毒性大、性味峻猛的方药治疗疾病,病去六分,即应停服原方;毒性小的方药,病去八分,即应停服原方;没有毒性的方药,病去九分,也应停服原方。施药不可过量,免伤正气。停用原方后,以五谷、五肉、五果、五菜随五脏宜者食之,依靠正气的恢复祛除余邪,尽其余病。对此,我们应该延伸思悟,假如病去六、七、八、九而停药,谷肉果菜恢复正气又不足以祛邪时,恐有留邪变生它疾之险。鉴于此,方药中适当佐入平和药物,既可治病求其尽,又无伤正之弊,还不致“不尽,行复如法”。

应该说临床常用且行之有效的部分对药属于平和的范畴,它们相反相成,既能取其用,起祛病之功;又可去其偏,无伤正之患。例如:黄连与肉桂,一寒一热;黄芪与防风,一收一散,一补一泄;桔梗与牛膝,一升一降;五味子与干姜,一酸一辛,一敛一散;黄芪与当归,一气一血;人参与熟地,一阳一阴。

佐平与佐制,既有质的不同,又有量的差异。佐平基于凡药均具偏性,偏性虽能治病,也能伤正,因此,是药都需平和其偏,以防病去正伤;佐制基于方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这是质的不同。佐平对大小偏性都予以平和,佐制限于制约方药有毒或峻烈之性,这是量的差异。

佐平与使药区别在于,佐平指平和君、臣药物之偏性,用反性或相克药物以平之;而使药除作为引经药外,常用之调和方中诸药,令其和谐,通常以甘草作为调和药性的药物。

佐平与反佐又有不同,佐平是平和药物之偏性,调的是药;而反佐用于因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顺其性调之,治的是病。

遣药组方,制宜佐平,有源可溯。宋寇宗士《本草衍义》曰“用药治病,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石寿棠《医原》云“燥病治以润,不妨佐以微苦”。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古方用药之妙》概括谓“古人立方之妙,多是以药制药,以药引药,非谓君臣佐使各效其能不相理也”。

3.1.1平和药性  平和药物之寒热。用热药治疗寒证时,药性偏盛,有劫津、伤阴或发疮之弊端。用寒药治疗热证时,药性偏盛,有损伤阳气、虚寒内生之缺陷。因此,为了防止药性偏盛,在配伍中需佐入反性药物,以缓和药性,起到相反相成之妙用。

左金丸《丹溪心法》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方中黄连苦寒泻火,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又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功。

四生丸《妇人良方》清热凉血止血,方中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为主药;臣以生地凉血清热,养阴生津;荷叶清轻上达,清热止血;少佐辛温之艾叶,既可增止血之功,又可防寒凉太过之弊。四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治疗热结心下痞满,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为防寒性偏盛,克伐阳气,所以佐以附子缓其偏性。既可泻热除满,又无损伤阳气之弊。

大黄附子汤《金贵要略》是温阳散寒、通便止痛的方剂,方中附子温肾壮阳,大补真火,佐以大黄泻积通便,其性寒,可防附子、细辛大热之性偏盛,而走泄之性存,共成温下寒结之方。

理中丸《伤寒论》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治疗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职所致诸症,效果颇验。但本方药性偏于温燥,有伤津劫阴之弊,药后患者常有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阴津受戕的症状。我们运用本方时,少佐知母质柔性润,既防温燥之性,又收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功。祛邪而不伤正。

清胃散《脾胃论》是清胃凉血的方剂,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所致诸症。但本方药性偏于凉润,有伤阳败胃之虞。因此,我们常少佐甘温之白术,以防热去寒生,效果可歌。

3.1.2平和药味  平和药物之酸、苦、甘、辛、咸,以防过则伤脏。正所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是和胃降逆、开结散痞的方剂,方中半夏、干姜辛开寒结,配以黄连、黄芩苦降热结,以苦克辛,可防半夏、干姜辛开太过,又达辛开苦降、寒热同治、阴阳并调之功。

酸枣仁汤《金贵要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治疗肝虚火扰所致的虚烦不得眠。方中酸枣仁味酸,入心、肝经,养血安神,为主药;佐以川芎辛香走散,以辛克酸,既可防酸枣仁酸收太过,又可行气活血,散肝疏肝。二药伍用,一酸收,一辛散,相反相成。

3.1.3平和药用  平和药物之治疗作用,以防过则伤正。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首滋补肝肾的方剂,方中有三补,熟地滋肾填精,山萸肉补肝,山药健脾益胃;又有三泻,泽泻淡泻肾气,茯苓渗利脾湿,丹皮凉泻肝火。全方补泻结合,补为主,泻为次,旨在平和补益之偏性。费伯雄之论颇值领悟,“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泻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是治痰的基础方。此方妙在少佐乌梅敛肺生津,以防半夏、陈皮燥散之性,散中有收,相反相成,使肺气不伤,津液不伐,又收燥湿化痰之功。

桂枝汤《伤寒论》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方剂,方中桂枝通阳发汗以和卫,温经行血以和营;配以白芍养血敛阴,加强营阴内守之功。二药合用,一散一收,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恋邪,以成相反相成之用。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解表发汗、祛湿清热,治疗寒湿在表兼内热证。方中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诸药性多温燥,有耗津之弊,故佐以生地清热、凉血、滋阴,一资汗源,二防诸药温燥伤津以平和药用。

小青龙汤《伤寒论》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方剂,方中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诸药性多耗散,故佐五味子收敛肺气以平和耗散,是为散中有收,以防肺气受伤。

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诸药温燥,恐虽能温阳利水,但有伤阴之弊,故佐白芍固阴以平和药用,制诸药温燥,利水而不伤阴。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血调血,方中熟地、当归、白芍滋阴补血养肝,味厚滋腻,易于助湿碍胃,故佐以川芎辛香温润,既流动血脉,又制约地、勺纯阴之性以平和药用,使本方补而不滞。

归脾汤《济生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酸枣仁、龙眼肉、茯苓、远志补血宁心,诸药均为补益之品,易于碍滞脾胃。因此,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以平和补益太过之偏性。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益气、固表、止汗,治疗表虚卫阳不固之自汗症。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外则固表止汗,内则大补脾肺;白术健脾益气,脾旺则土能生金,肺气充足,卫阳固护;佐防风走表而散以平和固护之偏性,使黄芪、白术固表而不留邪,共成补中有疏、散中寓补之方。

麦门冬汤《金贵要略》生津益胃、降逆下气,治疗胃阴不足,虚火犯肺所致诸症。方中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甘润药物,故少佐半夏燥其润,既防诸药之腻滞,又收降逆下气之功。

3.2  佐防  即已病防变,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注意“安未受邪之地”,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正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尤其《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堪称已病防变之准绳,它提出了治疗疾病关键是紧扣病机,掌握各种病证的归属,对已存在的证候仔细考察,对未出现的证候也应仔细研究。例如:气分高热,虽属实证,但应想到热必伤阴,实证中尚有虚证。脾肾阳虚,虽属虚证,但阳虚易致水湿内蕴,终至虚中夹实。因此,组方遣药时,纵横病机链均应仔细斟酌,用药才无差池。

佐防的配伍基于整体观,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尤其重视气与血、阴与阳的互根、互依、互约关系,因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因此,治疗气的病变要兼顾血,治疗血的病变要兼顾气;治疗阳的病变要顾及阴,治疗阴的病变要顾及阳。

佐防的配伍除把握气血阴阳外,还要根据五脏六腑、机体组织的生理特点以及病理因素的致病规律,对每一病证仔细审辨,既要审其有,又要辨其无,才能周全。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治疗肝郁脾虚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配薄荷增强其疏泄条达之性以遂其性;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佐以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意义有二:一是健脾胃资气血生化之源;二是使脾健以防肝侮,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再如:真人养脏汤温补脾阳、固肠止泻,方中除温补脾阳、固肠止泻药物外,因泻痢日久,必耗损阴血,故佐以当归、芍药养阴和血,既病防变矣。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治疗肝火上炎或肝胆湿热所致诸症。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主药,臣以黄芩清肝、肺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利水祛湿,使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出;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必伤阴耗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即“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意。

3.3  佐护  即保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胃气之盛衰直接关系到疾病之转归和预后。因此,组方遣药时,每每护胃顾本,才能保证治疗成功。

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许多方剂都体现出保护胃气的用药思想,如白虎汤之粳米,桂枝汤以浆粥,调胃承气汤之甘草,小柴胡汤以及旋覆代赭石汤之生姜、大枣,十枣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之大枣等。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治疗肺热喘咳证。方以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佐以粳米一则补土生金,有利于清泻肺中伏火,二则使二皮无伤胃之弊。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是镇肝熄风、滋补肝肾,治疗阳亢风动的方剂。方中除镇肝、凉肝、疏肝、柔肝诸品外,配以麦芽、甘草和中健胃,以防肝侮,并藉以制约金石药物伤胃之弊。

根据病情需要,病情轻、病程短、短时服药者,选用姜、枣、粳米、麦芽等健胃之品即可,病情重、病程长、需长期服药者,选用补胃(黄芪、白术、山药)、温胃(干姜、砂仁、高良姜)、滋胃(沙参、麦冬、石斛)等品,以增强护胃顾本之功。

    本文阐述了方剂配伍原则中佐药内涵的一些新观点,特别是佐平、佐防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用之得当,效如桴鼓。述说虽千言,要旨在着眼于整体观,以阴阳为纲,互根、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用药从阴阳、气血、升降、散收、攻补、寒热、润燥、生克、脏腑、走守10个方面予以佐协,以平为期。其中认识可能肤浅偏颇,庶望抛砖引玉。

来源:sunxiqing.haodf.com

-------------------------

开中药处方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要了解配伍,其次是要了解用药禁忌,然后要了解用药计量和使用方法。
最起码要知道:十八反,十九畏!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总相依.
还要了解药物的“七情”
1.单行:就是用一种药治病;
2.相须:性能和功效相同的药物合用,提高疗效;
3.相使:性能和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使用,但分主次,以提高疗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实际上,相畏和相杀是同一种关系;
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有些药原本是没有毒性,但合用后产生毒性;
    还有些药物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能使用的:如藏红花,是活血的,但在女性月经期是不能使用的!用则引起大出血;如:雷公藤(又称断肠草)是治疗类风湿的,但能杀死精子,破坏卵巢,用后会月经不调或不来,因此只适用于不需要孕育的男女!!
    计量: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是不能超量使用的,每种药物在治疗不同的病症的时候其份量都有所差别,如:细辛,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一般一副药只能使用3到6克;有些药酒用6到12克,有些药店一副药最多只给3克!很多药物是不能长期使用的!
    至于中药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多,如常见的煎服,外涂,还有不常见的吹用,烟熏,煮气蒸,洗浴,泡,温敷,外敷,等!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6185627.html




[本日志由 admin 于 2011-06-06 10:21 AM 编辑]
文章来自: 孙西庆大夫个人网站
引用通告地址: http://www.niaochao2008.com/trackback.asp?tbID=891
Tags: 佐药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088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