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回族历史人物故事丛书--丁鹤年

 

回族历史人物故事丛书--丁鹤年

 http://book.kongfz.com/12761/611456020

 

查看更多...

Tags: 回族历史人物故事丛书--丁鹤年

分类:阿里沙氏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137

丁鶴年交遊考论分析.pdf

最“悠久”老字号――鹤年堂

 最“悠久”老字号――鹤年堂 

  说到老字号中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那么就不得不提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的鹤年堂医药老字号。鹤年堂原址坐落在现西城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经过长期认真考证,正式宣布鹤年堂“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并为其颁发了匾额和证书。2008年,“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鹤年堂创始人是元代诗人、养生大家丁鹤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字号,丁鹤年出生在元朝皇封贵族,世代精通回汉医学和养生学,在中医药养生领域建树颇丰。鹤年堂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阶段,养生法传承600年而不衰。.
 
  1405年至1525年,丁氏家族掌管鹤年堂120年,历经四代传人分别是丁鹤年、丁文勇、丁禹、丁霭,丁氏家族深受“治未病”思想的影响,提出“和者鹤寿”之说。明嘉靖四年(1525),鹤年堂由浙江药商曹蒲飒接掌,将店铺迁至菜市口,曹家提出“调元气,养太和”的养生理念,在实践中坚持“未病长调,将病预调,已病医调”的原理,成为鹤年堂养生方法论的核心。1525年至1755年,曹氏家族执掌鹤年堂230年。字
 
  清乾隆二十年(1755)鹤年堂转由当时的名医王圣一家族与曹氏合营,撰写出版了《西鹤年堂丸散目录》,成为中国最早公开发行的“百姓用药指南”。从1755年到1927年,王氏家族执掌鹤年堂172年。(
 
  1927年,刘一峰成为了鹤年堂新东家。他联合当时北平药界人士,强烈抗议国民政府的《废止中医案》,还倡议创办了“药学讲习所”。1949年,刘一峰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6年,鹤年堂实行公私合营,先后完成了厂店分家、更名、翻建一系列事件。进入21世纪,鹤年堂受到了上海泽正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股,实施“弘扬老字号优良传统,争做中医药养生旗舰”的新发展战略。号
 
  鹤年堂倡导传承养生的理念,在创建和继承鹤年堂优良传统的同时,深入研究中华传统医药,组合成益寿药膳、滋补肺阴药膳等不同系列产品,挖掘整理108种药膳、138种药粥、36种药酒、82种药汤,创造出鹤年堂得以存在、发展、延续的“绝活”产品和工艺,在民间素有“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之美誉。溯
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861427.htm
分类:阿里沙氏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996

非遗传承王道

大明第一孝子丁鹤年

 大明第一孝子:丁鹤年

 

元末明初,有一位相当有名的人,说他有名,是因为他虽然身为“官二代”(元朝贵族的后裔),却三番五次辞世荫、却官途,一生就做两件事:写诗、尽孝。而这两件事却件件流芳:

说明: http://02.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706/863d72eececff3d61c23c8e641bfad5e_wmk.jpeg

他的名字就叫,丁鹤年。看这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那位写诗写得“洛阳纸贵”而其所有的诗歌先后被选入《明史》、被选入《四库全书》的丁鹤年;就是那位为了给母亲治病调理身体而潜心钻研养生滋补方剂继而创办了中国第一养生老字号—北京鹤年堂的丁鹤年;就是那位被清朝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撰官纪晓岚称为“大明第一孝子”的丁鹤年,并赋诗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说明: http://02.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706/e308a670ccc46876aefe1c1220a262c0_wmk.jpeg

丁鹤年曾祖阿老丁、曾叔祖乌马儿皆西域巨商,以巨财资元世祖,并从军。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后成“养生大师”、“回回大师”;乌马儿擢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其祖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其父职马禄丁任武昌县达鲁花赤,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

丁鹤年兄弟皆业儒,四个兄长中有三人举进士,其中有爱理沙,字允中,官翰林应奉;烈瞻,官至万户。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学。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三礼"。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此孝一。

丁鹤年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了逃避战乱,他就“奉嫡母走镇江”,在镇江尽心伺奉嫡母十余年。嫡母身体不好,丁鹤年利用掌握的医学知识,亲自为嫡母采药、配药,看到汤剂难以下咽,他又潜心钻研中药膏滋熬制之法。此孝二。

嫡母去世后,他又回到武昌,迁葬父母遗骨,修葺父母陵墓,并在陵墓旁结庐守孝20余年。此孝三。 1405年,年已70岁的丁鹤年,带着儿孙回到曾祖“特赐田宅”之地—北京菜市口,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养生药铺——鹤年堂。丁鹤年开创的“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鹤年决心用自己的医术和良药为劳苦大众减轻和解除病痛,殷切地希望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化行沧海独升平”的安居乐业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此孝三。

说明: http://02.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706/418545e54ee536ee8d1554b3fd62a0ac_wmk.jpeg

丁鹤年73岁时,又把亲手创办的北京鹤年堂交给儿子丁文勇打理,只身回杭州为曾祖父阿老丁守灵达17年,直到90岁去世,陪葬于阿老丁墓旁。此孝四。

说明: http://02.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706/e01e33bebf727019ee4bf89182a3d331_wmk.jpeg

 

 

来源:非遗传承王道 http://mini.eastday.com/a/180706205438219.html

Tags: 大明第一孝子,丁鹤年

分类:阿里沙氏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095

 大家都知道,中药膏方(滋养膏方)诞生于西汉宫廷,是女御医义灼专为汉武帝母亲王娡太后研制的集治疗、调理、滋养于一体的中药新剂型。因熬制膏方须选用珍稀名贵药材,且工艺极为复杂、品质要求极高,普通百姓难以企及,因此,自汉唐以降,为皇家贵族专用,中药膏方一直被称为“宫廷膏方”。

膏方虽然不像中药汤剂那么奇苦难喝,但因为多以龟胶、骨胶为收膏剂,口感还是差强人意。怎样使膏方的效果好、口味也好?于是,便有了元朝末年有名的诗人、被称为“大孝子”的丁鹤年为母亲更好地调理身体、潜心研制蜜膏的故事——

 

 

蜜膏,顾名思义,就是以蜂蜜做收膏剂而熬成的膏方。

北京鹤年堂的创始人丁鹤年,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记载:“萨都剌之后,回回诗人首推丁鹤年。”),更是名列明初“十大孝子”之首,《四库全书》收录了《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讲的是丁鹤年几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母亲、70多岁高龄又为祖先守灵直到90岁去世。

丁鹤年的曾祖父阿老丁是元朝宫廷食医,以“善药食(药膳)、长药饮(汤剂茶饮)”著称;丁鹤年的父亲职马禄丁精通中医,在武昌达鲁花赤(最高军政长官)任上常为百姓无偿诊疗,当地建有“种德堂”纪念之;丁鹤年更是深得回汉医药之精髓,每当母亲身体不适,丁鹤年都要为之熬制膏方,但是,细心的丁鹤年发现,母亲每次服用时总是面有难色、欲言又止,他多次询问,母亲才告诉他,他熬制的膏方比较苦,不太好下咽......其实,深谙药理的丁鹤年也知道,以前的膏方,基本是以动物胶(动物皮、骨、角、甲等熬制而成)成膏或是以动物脂类成膏,因此,有“膏者,胶也”的记载,因粘、腻而不易吸收和消化,口感味道难以下咽,脾胃不好、老人儿童、久病虚弱者均不能服用。所治病种、证型也非常单一,工艺简单,成为中药剂型中的边缘剂型。丁鹤年就想改进这种熬制方法,找一种新的收膏剂。正在丁鹤年苦无解决之法时,一阵嗡嗡声,使他眼前一亮,他看到窗外,蜜蜂正在花间采蜜,于是他想,为什么不可以用蜂蜜来做收膏剂呢?

蜂蜜“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神农本草经》),以蜂蜜收膏,不仅可以完全达到膏方的工艺要求,更主要的是,蜂蜜入方,彻底改变了口感,滑润甘醇,不仅容易吸收和消化,还可起到补中和胃的作用,使膏方的治疗和调理效果更加确切可靠。

后来,丁鹤年明朝初年在北京创建鹤年堂的时候,就把他发明的蜜膏,带到北京,一时就出现了北京达官显贵、宫中女眷争相去鹤年堂订制膏方的场面。再后来,就有了杨椒山著名的楹联: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也就有了膏方发展史中那句“膏方始于汉唐,兴于明,盛于鹤年堂”的名言。

Tags: 丁鹤年

分类:阿里沙氏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54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六百年中风雨程,悬壶济世善留名。

鹤年字号神州响,应记伊人匡救功。

                  ——言泊远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北京所称的老字号,大都是百年前乃至几十年前出现的,若以持续时间先后计,在北京城中,要首推位于菜市口"鹤年堂"了,菜市口大街拓宽前叫“西鹤年堂”。北京鹤年堂成立于1405年(明永乐三年),是由元末明初著名回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的。鹤年堂原址座落在现西城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鹤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它比故宫和天坛要早十五年,更要比地坛早125年。

话说回来了,既然比故宫成立还早,它的们怎么会出现故宫大门的样子呢?故宫学它?笑话!也不可能啊。正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了。药铺就是药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了衙门呀?就算是有点儿来历,也不能没边没沿儿的吹呀,您说是不是?

丁鹤年号友鹤山人,博学广文,精通诗律,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记载:"萨都剌之后,回回诗人首推丁鹤年。"出生在元朝皇封贵族世代精通回汉医学和养生学,其祖父曷老丁以"善药食(药膳)、长乐饮(保健药汤)"而闻名于大都。丁鹤年承家风,深得回汉医药之精髓,养生之真谛,创建养生鹤年堂,在中医药养生领域建树颇丰,本人虽历经磨难,仍鹤发童颜,90岁高龄才驾鹤西游。鹤年堂养生法传承600年而不衰,成为养生老字号,中华第一家。

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由回族诗人、著名医学家、养生大家丁鹤年在北京菜市口创办鹤年堂医馆和中药铺,他同时也开创了以养生立店的先河。鹤年堂原址坐落在现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1999年,原国内贸易部授予鹤年堂"中华老字号"称号。2005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经过长期的认真考证,正式宣布鹤年堂"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并颁发了匾额和证书。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一个企业为"历史悠久第一家",自民国以来为首次。

历史传说早在盛唐时期,菜市口所在的广安门内大街当时叫檀州街,是幽州城的闹市区。到了明清,外省人士进北京城主要有两条路:水路是京杭大运河过通州进北京;陆路是京汉路沿线过卢沟桥由广安门进北京城,一进广安门就是菜市口,所以这里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终日行人不断,热闹非凡,据杨懋建在《京生杂录中》描述:"宣武门外大街南行近菜市口,有财神会馆;少东铁门有文昌会馆,皆为宴集之所,西城命酒征歌者,多在此,皆戏园也"。鹤年堂就位于菜市口大街路北,属于中心地段,而门前正匾"鹤年堂"三个大字又为明朝首辅、权倾朝野的严嵩亲笔题字,招牌醒目,于是自然成了进入北京最明显的标志,以至人们介绍进京之路时,常把鹤年堂作为方位物:过了卢沟桥就是广安门,过了广安门,看见鹤年堂就算进了北京城了。明清两朝曾在北京活动的文人、政治名流,与菜市口不沾边的恐怕没几个。严嵩、杨椒山宅邸都在附近;仅原菜市口胡同,就曾住过曾国藩、左宗棠、刘光第、蔡元培等;秋瑾曾在胡同内的女学堂任教习,李大钊曾在胡同内创办过《晨钟报》。谭嗣同故居、鲁迅故居、康有为故居都在附近,又都与鹤年堂近在咫尺。到了清顺治皇帝"定鼎燕京",君临天下以后的数百年间,菜市口又成为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法场了,据《礼记·王制》中记载:"爵人于朝,与土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可见将闹市做法场的历史在中国是很悠久的,清朝只不过是延续传统罢了。肃顺"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据说明朝良臣杨继盛都是在菜市口鹤年堂前被杀。每逢官府要杀人的前一天,鹤年堂都会被告之:明日行差,准备酒食,切勿外传,日后付款。到了第二日,药铺要关门停业,监斩官、刽子手们先集中在鹤年堂时大吃大喝一顿,酒足饭饱后,在鹤年堂门口放好监斩台,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朱笔一圈,顷刻间人头落地。因此,"鹤年堂前讨刀伤药--死到临头"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俚语。一般行刑之后,刽子手照例会向鹤年堂讨点安神药,而围观的人往往是一拥而上,有的抢绑犯人的绳子,据说拴牛拴马不会惊;有的抢着买监斩官的朱笔,说是可以驱魔避邪。更有一些犯人家属,在事前买通刽子手,请他在人头落地时,适时用一个大馒头塞入死者的脖腔,以防鲜血溅出,阴魂不散。

因此,人血馒头的故事在清代就传得很远,据说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吸收了这样的典故而创作的。早年间,这样的血馒头,鹤年堂也曾保留过。鹤年堂就在这闹市、名人、法场与治病救人之圣殿的矛盾的交融中,以文人开店的独特之风,集鸿儒雅士风范与中医、中药、养生为一体,六百余年长盛不衰,名闻遐迩,不但养生治病名方医法留传后世,更有严嵩父子、明朝忠良杨继盛、抗倭名将戚继光、变法先驱谭嗣同等历史名人与鹤年堂许多历史的典故和传说,共同演绎了鹤年堂六百余年历史的传奇。

鹤年堂以养生立店,充分地发挥了中医药的作用,效果显著,受到各朝代皇亲国戚、名人圣士及庶民百姓的推崇。鹤年堂现存的匾额都是来历不凡:相传悬挂于正堂的"鹤年堂"匾额,是权倾明朝的首辅(宰相)后来成为奸臣的严嵩亲笔手书;在此匾两侧悬挂的"调元气""养太和"这两句鹤年堂养生理念精髓的牌匾,是出自抗倭英雄戚继光亲笔手书,而且戚继光在抗倭得胜还朝时,又专为鹤年堂写下了"撷披赤箭青芝品""制式灵枢玉版篇"称赞鹤年堂药材品质之精良、药方之经典。明朝名臣杨椒山也极为欣赏鹤年堂吸纳百家的胸怀和显著的养生效果,专门题写了楹联"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经过历代传承人的发展,鹤年堂养生理论和方法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食养、药膳、动调、中医诊疗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大家。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自御医之家的丁、曹、王、刘四大家族在创建和继承鹤年堂的同时,对中华传统医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以医术精湛、药力独到、养生有方名噪海内外,更成为历代医家妙手施乾坤的殿堂。

因此,在民间素有"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的美誉,而明朝名臣杨椒山盛赞鹤年堂的楹联"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亦流传至今,寓意在鹤年堂名医会聚、名药云集,名方荟萃。

鹤年堂已经挖掘整理了108种药膳、138种药粥、36种药酒、82种药汤等,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宫廷秘方和民间验方,组合成益寿药膳、滋补肺阴药膳等不同系列产品,像明嘉靖年间的"长生不老鹤年春酒"、万历年间的"秘制鹤年四宝酒"等都是鹤年堂独有的产品优势。继承历史,开创未来,如今的鹤年堂正蓄势待发,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三年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更是直指打造成中国中药养生行业的强势企业。

俗话说:谎话离真理只有一步之遥。今天的鹤年堂外面可以拍照,进了殿堂便不可以了。不至于吧?难道是有什么亏心事,做贼心虚了?


Tags: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分类:阿里沙氏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339

 

来源:

非遗传承王道的博客

非遗传承王道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2c73a030102xcem.html

  公元1405年,正当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带着他那巨大的船队开始远航的时候,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位回族人正在忙碌着创办一家药铺,并给这家药铺命名为“鹤年堂”。

         这个举动,虽然不像郑和那样受到国家的重视,却实在是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衷心拥戴。

       创办这家药店的就是在当时就已经以诗歌和医术闻名于世回族老人——丁鹤年。丁鹤年在《明史》和《中国回族史》里均有记载,《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他的传记和诗集而流传于今。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鹤年堂创始人  丁鹤年

      说起丁鹤年,熟悉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元、明诗词的人,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丁鹤年(1335-1424),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元末明初著名医药学家、诗人。丁鹤年的曾祖阿老丁曾是元初西域的巨商。据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西征时,财力匮乏,阿老丁把全部资财奉献,并任忽必烈军中粮草官。元军西征凯旋,阿老丁便随军来到元大都(北京)。

      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也有称曷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丁鹤年的祖父苫思丁、父亲职马禄丁、大哥吉雅谟丁、二哥万户烈胆、三哥阿里沙均走上了从政之路,先后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和武昌达鲁花赤(蒙古和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以及昌国州任知州、武将、翰林应奉等。

            丁鹤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幼时就读于南湖书院,学习儒家经典,17岁即精通《诗》、《书》、《礼》而负盛名。然而,青年的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当父亲想让他世袭荫叔父桓州的官职时,鹤年推辞说:“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公元1352年,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入了武昌。年仅18岁的丁鹤年从武昌徒步到浙江定海,官府曾先后几次推荐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他除了继续写诗以外,还在以“善药食(药膳)、长乐饮(保健药汤)”而闻名于大都的曾祖父阿老丁的影响下苦研岐黄(中医)之术,医术渐精,因此,逃避反“色目(回族)人”的运动中,丁鹤年宁肯浪迹江湖,以教书、行医为生,也不愿回去做官。

       丁鹤年的诗在元末明初独树一帜,广为流传,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较大影响。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坦先生在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说:“萨都剌之后,回回教诗人首推丁鹤年。”

      世人没有想到的、就连丁鹤年自己可能也没想到的是,转辗流离了大半生的他竟然带着儿孙回到了祖居之地,开起了药铺,“行神农之遗术,弄岐黄之传技”。

     已是古稀之年的丁鹤年之所以要开办药铺,有三个原因:

     一是了却祖辈夙愿。前面说过,丁鹤年的曾祖父阿老丁“善药食(药膳)、长乐饮(保健药汤)”而闻名于大都他的祖父以及父兄也都有较深的医药造诣,在做官的同时,亦运用医术为辖地百姓诊治,尤其是其父职马禄丁、长兄吉雅谟丁更是政绩和医名并重,因此,职马禄丁解官之日,武昌百姓为他建立了“种德堂”;吉雅谟丁因公殉职后,也被列入了《名宦传》。而丁鹤年承家风,深得回汉医药之精髓,养生之真谛,而且在游历中积累了许多民间验方、丹方,收集了许多民间中草药。他一路行医治病的同时,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名人圣士,谈诗论道,切磋易理,探讨养生之法,通过总结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分析阴阳理论对人们养生之道指导意义,并逐步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这就使他打下了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加之他擅长中药的炮制之法,在处方的炮制上推陈出新,独辟蹊径,富有创造性,所以他留传下来的不少古方、偏方、秘方,都很有实用价值,与社会上、市面上、江湖上所流传的一般配方不同。他行医于战乱,因此所接诊的患者很多为战乱中所得外伤、瘟疫流行中传染所得的瘟病和因长期饥寒交迫所得的虚衰之症,使他在这几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从祖传的验方中发展而来的刀伤药、愈骨散、辟瘟汤等用于治疗和预防效果更加显著,种类也更丰富。这些都为日后他创办鹤年堂,开创独具特色的鹤年堂养生理论打下了基础。

    “大隐为医在市廛,千金秘诀自家传。昔时曾起龙归海,今日还将鹤引年。旧炼丹炉留宿火,新开药圃灌春泉。一门父子神仙似,何必壶中别有天?”把丁氏家族医药养生造诣传承下去,也是丁鹤年家族几代人的夙愿。

      二是为民众解除病痛。丁鹤年在几十年漂泊流离的生涯中,深刻体会到劳苦大众缺医少药的痛苦,决心用自己的医术和良药为劳苦大众减轻和解除病痛,殷切地希望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化行沧海独升平”的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丁鹤年把药铺取名为“鹤年堂”,既有以自己名字命名以却祖愿的含义,更有内含《淮南子.说林》中“鹤寿百岁,以极其游”的意思,同时也取汉族民俗“松鹤延年”之意,表明了他开办医药铺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健康长寿,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丁鹤年以七十高龄开办鹤年堂,既体现出他作为一代诗人特有的激情豪放,也饱含儒学之士命忧天下之风骨,有着强烈的大丈夫当做以兴天下的大事而流芳百世的追求。

       三是承袭祖产。据考证,当时朝廷特赐阿拉丁的田宅就在菜市口,其大概占地面积,西至现在的宣武门外大街、东至现今的南新华街,深宅大院,蔚为壮观。

        然而,从丁鹤年的祖父苫思丁开始,一直外放做官,祖宅渐渐人稀物少,祖父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就是当时专掌民政的官员,父亲职马禄丁,任武昌县达鲁花赤,直到丁鹤年70岁回到北京时,其祖宅只剩下不大的一个院落了,然而,正是这个不大的院落,却成就了北京一个标志性地名——菜市口的辉煌,也成就中国会馆历史的辉煌,更成就了中华医药养生600年的辉煌。

       回到祖居之地的丁鹤年,把余下的祖宅重新进行了修葺,改造成了前店后厂的药铺,命名为“鹤年堂”,并亲自题写了“鹤年堂”匾额悬挂在正厅的大门之上。

      鹤年堂开业之初,丁鹤年就定下了“悬壶济世、以民为本”的经营理念。不仅北京当地的民众都去鹤年堂看病取药、包括很多外地来京赶考的穷书生、甚至一些来京公干的外地官员都来找他,而他除了收取一些草药的成本外,问诊、开方均免费,时间不长便声名遐迩。

       当年夏天,北京地区遭受了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大地龟裂,禾苗枯萎,一群一伙的灾民拖儿带女,流离失所,贫病交迫…… 明朝虽实行“官医”制度,在各地设有所谓“惠民药局”,配有医官,但这种药局所挂出的“给军民贫病者医药”的招牌,不过是骗人的。穷人是一点儿“恩惠”也得不到的。许许多多的贫病者总是被推出门外,他们只好络驿不绝地到菜市口来找号称“平民药局”的鹤年堂求医问药。

       从旱灾发生后,丁鹤年便起早贪黑地为乡亲和远方上门的患者治病。设在菜市口东南角的鹤年堂药铺,整天挤满了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丁鹤年总是热心的接待,认真给他们诊脉、开方、配药,对一些付不起药费的穷人,还免费把药送给他们。

      经过600年的传承,如今的鹤年堂,已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其694个养生秘方、技艺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正在为实现“中国人的健康梦”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Tags: 丁鹤年

分类:阿里沙氏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019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